预计到“十四五”末,本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4%,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规划分析,高龄老年人比例将略有降低,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但在“十四五”之后,随着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开始步入高龄,到2035年,高龄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社会抚养比持续增长,高龄化趋势加速。
同时,本市还将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基本养老,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相衔接,进一步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商业健康养老保险产品,大力拓展重大疾病、住院等保险产品和服务。此外,建立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重点安排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项目,优先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优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建立困境老年人救助数据库,精准实施临时救助。继续落实老年人家庭住房保障优先待遇,加快实现老年人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公园、景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公交运营等单位不断完善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措施,持续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
规划明确,本市将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十四五”时期,本市将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适时在全市推行符合市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失能评估、护理需求认定和护理服务等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本市将开展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行动计划工程,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探索将商业性长期护理险作为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补充,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
规划指出,本市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探索“以院统站带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全面推进以乡镇综合性养老机构为重心、以农村幸福晚年驿站为平台、以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为网点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力度,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用于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全面实施乡镇敬老院设施改造提升计划。支持社会资本在农村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推进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建设。培育农村老年协会,强化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制定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建设规范,加大对提供服务人员的支持力度,建成邻里互助点不少于1000个。
此外,进一步提升居家以及社区(村)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通过信息联通、设施共享、人员对接等手段,整合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区域养老、医疗资源,将巡视探访、上门巡诊等居家医养服务有效衔接。推进面向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协同服务能力建设。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养老机构和协议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实现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进一步完善覆盖市、区、街(乡镇)、居(村)四级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培育100个市级老年学习示范校(点)及一大批区级老年学习示范校(点)。完善“互联网+老年教育”服务模式。探索“医、养、文、体、教”等场所与老年人学习场所共建共享模式。组建老年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和老年学习共同体,各乡镇、街道至少组建一支老年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每个村委会、居委会培育3至5个老年学习共同体,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40%左右。
本文出处:https://www.jjtky.com/news/20211208490.html
本文标题:《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发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