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养老地产是个伪概念!
  • 养老地产是个伪概念!

    • 时间:2022-10-20
    • 作者:小通
    • 浏览量:

     

    目前地产商被物理空间束缚,认为房子和社区必须物理化,这样他才能赚到钱,未来地产的概念也会消失,中国人将会从财富增加的满足感进化到人生体现。

    如果地产商被取代,将被什么取代?

    以土地为核心的地产时代在未来也会终结,首先它将被一场经济危机终结,流动性的枯竭,将会是完美风暴。它将会被技术终结,家庭居住的解决方案,智能化的连接,人们居住理念的进化。它将被全球化的社区终结,旅行变的容易,连接变的容易,社交变的容易,现在的人愿意在一个地方终老一生吗?买多套房子的做法将成为历史,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国内地产产品同质化严重,相似的概念,营销,产品设计,总之是以开发商为本,很难以人为本。

     

     

    1.挖掘中国老人的剩余价值 VS 投资中国儿童的未来价值

     

     

    挖掘中国老人的剩余价值和投资中国儿童的未来价值,你们会选择那个?

    前段时间接触过一个养老院,硬件怎样都不是问题,缺少的是对老人的尊重,从工作人员身上看不到多少善良……

    生意的大道,是你相信什么并让人看见,体会,见证,经受一切苦难。我想,褚橙之所以励志,是因为做到了。

    养老院里的看护很不容易。我见过一些投资人,他们更愿意投资儿童产业,因为儿童产业看到更多的是新生命、成长。而养老产业总是面对垂暮之人。需要更多的信仰和内心力量才能坚持做养老。

    是呀,价值观驱动才能拉动养老产业的……老人说起进养老院就觉得恐怖,弄成五星级都没有用…王石要在某个万科开发的养老项目住得下来,估计全中国人民都信了。

    或许先要塑造养老院的文化~~~我们很少听到有人在养老院很开心的故事,听的多的是负面。中国文化传统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孝。

    美国这里好的老人院并不一定豪华,但工作人员是否有爱心和信仰十分重要。以我妈妈所在的老人院为例,他们每天早上和午后有班车接送老人到社区的老人中心,老人院每周有各类活动,如学英文,画画,书法,做玻璃首饰等,周末会放老电影。我看到老人们喜欢老人院,更多在于他们在这里能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能有尊严地生活。

    老人院和幼儿园有许多相似之处。

    老人们未必喜欢老人院吧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子孙绕膝,天天能跟儿孙在一起,才是老人们喜欢的。

    美国这里大家去老人院都很自然,很开心。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有时跟儿女同住,也不如自己有自己的空间自由自在啊。我妈妈那个老人院有两大group: 犹太人,中国人。大家都很开心。儿孙绕膝,也是有的,周末总能看到很多儿女们来接老人回儿女们的家共聚,或者送孙辈来老人院与祖父母小住一两天。老实说,如果日日儿孙绕膝,那才叫烦呢,那叫利用老人的剩余价值帮带孩子吧。老人院所颠覆的正是这点: 老了,仍然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学习到新的东西(比如我妈妈在学国画),就很值得骄傲。

    中国有的老人你不让她带孩子她觉得没有价值观、没有成就感。

    这也是中国养老地产难做的原因。

    还是贩卖生活方式,改变老人的生活方式,观念先行。我看过一部片子《柳岸花明》,门罗写的,加拿大拍的,专门说养老院的。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刘德华演的一个讲香港养老院的,《桃姐》,看的太难受了~~~

    香港啊,地少人多,若非大富大贵,哪怕是年轻人中年人,也是不能保证有舒适的生活空间的。更何况资源有限的退休老人们?

    中国要改变老人的生活方式很难~~~我们现在的养老院是服务什么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的老人?

    為什么要改奕昵?应该是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提醒的好!应该是多元化选择,不是去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2.养老地产是个伪概念,真正缺的是养老服务。

     

    再过二三十年,住宅真正老年化——里面住的大部分是老人。

    時間还没到,大家要有耐性。私以为接下来五年中国消费观与生命价值覌应会有極大的變化,一胎化和婴儿潮是推动结构改变的正反深層因素。

    安土重迁的思想还是太重。不过过一两代也许就好了。

    中央台拍过几集《银发族浪潮》,值得搞养老地产的看一下。

    推荐做养老的看看日本作家的《复乐园》。

    中国社会的文明目前还没有进化到足够支撑规模化养老的时候,养老院跟幼儿园都有一个共性的痛点问题:买单人和用户是分离的,老人和孩子这两类用户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对买单的人来说是黑箱的。而且中国的从业人员的职业化程度和机构的治理水平又远远不能在黑箱服务的情景下解除老人和孝顺子女的顾虑。谁能解决部分痛点问题谁就有可能获得人心!

    医院,或者医院+艺术学院,将成为养老的跨界主力,而不是地产商或物业服务公司。

    同意。接下来五年中国人的消费观与生命价值覌应会有極大的變化,其中之一即快乐旅居的生活方式,我和一群朋友正专注于此。

    快乐旅居,看好。

    我老了就想每个城市住一年。

    中海地产前几年在做同类项目了,季节性分时养老。

    多大要进养老院?60岁?我们褚老75岁创业啊~~~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分段标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我觉得不能按年龄分,应该按健康状态和行动能力分。

    有道理。但精神清醒身体却完全不行了的老人group在一起,这一群的情绪……

    我看好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把老人们放在一个山清水秀但医疗社保搞不定的地方真是去等死啊~~~group应该置于他原有的熟悉的社区里。

    个人最推崇嵌入式养老,既可以有规模化的养老服务,还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原有社会圈层需要,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需求都能保证。把老年人放在一个各方面硬件和服务都很棒,但远离亲人朋友子女的地方养老,那不符合老人真正的需要,是不人道的。

    3.养老服务是延长寿命还是过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

    养老服务,目的是什么?是延长寿命,还是保证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老实说,我自己可不想活得太长,如果有一天跟海明威似的那样了,我可能也宁愿做海明威的选择。如果没有了足够思想自由明智、且行动自如的健康状况,那寿命再长,也不过是寿则多辱尔。

    挖掘中国老人的剩余价值和投资中国儿童的未来价值,你们会选择那个?地产商投资养老地产很多只是概念而不是初衷。养老投资的痛点在于谁来服务老人,老人是否能独立,有尊严的活着。

    嗯,我们都要为自己将来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去思考养老问题。

    养老服务的客户是老人,但决定购买这个服务的,是这个老人+他/她的儿女。所以,如果孩子在NYC,需要照顾的老妈妈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的。

    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是这个决策机制,但等我们老了,应该是我们自己决策吧。

    人类的平均寿命在未来很轻松突破100岁,现在定义的老人概念即将坐古。未来的老人就是我们各位,你们会很富有,也很独立,你们会住进自己开发的养老院吗?

    如果老人院里都是我的朋友亲戚,why not ?

    复星的徐晓亮把自己的父母送进了星堡,他说如果不把自己的父母送进自己开发的养老院这个养老院一定做不好。

    如果都是您的亲戚或朋友,这个养老院的经济效益能保证吗?

    我觉得大家不担心花钱,担心的是花钱买不到有保证的服务。

    中国现状,不担心花钱的还是少数吧。

    亲戚朋友不花钱买服务的吗?一样要付钱的。

    无论青年、中年、老年,快乐旅居都将不是梦!很多度假项目在引进学校和教育。华大基因副总说:人类寿命已经可以从120岁延长到150岁。大家说的付钱问题,可以用以物易物、以时间换时间的交换方式实现。

    4.没有养老院,养老服务伴随始终

    未来是没有养老院的概念的,养老服务将伴随始终。

    目前地产商被物理空间束缚,认为房子和社区必须物理化,这样他才能赚到钱,未来地产的概念也会消失,中国人将会从财富增加的满足感进化到人生体现。

    趁不太老多試几個城镇,真老了算計着旅居,渔樵耕读可期。

    150太长了,要活那么长,但身体机能很多都退化了,需要intensive care,那我宁愿75算了。

    认同,没有养老院,养老服务伴随始终。

    人的寿命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增长相伴而行,未来70-80岁应该算是中年,你的身体机能可以保持在青年的状态。

    我感觉必须物理化为空间还是出于人力服务范围局限的层面,可期的未来,我们的健康手环能够检测所有的生理信息,完成远程诊断又能够通过各种自动辅助设备完成看护和照顾的各种动作,那个时候人力范围自然不再是问题,物理空间限制自然变为伪命题。

    生活质量的增长,跟消耗地球资源的增长也相伴而行。我感觉活得太长,人口真要爆炸了,除非移居外星,否则老年人就开始蚕食年轻人的资源和机会了。

    移居外星还太早,不过从外星搬资源回来用应该快了。

    生物传感器会集成到你的身体内,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点享受到健康关怀,80%的信息处理有医疗机器人处理,医生在未来一定会被机器取代。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日本电影《遒山节考》,它暗喻的正是老年人跟年轻人争夺资源的未来。片子很灰暗但很真实,当年也是得了很多国际大奖的。提醒下,这部电影会让人深思但绝不会让人愉快或感动。

    《遒山节考》是刘晓庆最喜欢的电影。

    医生肯定不会被机器取代,因为至少目前阶段,除了技术之外,医疗涉及了太多的道德判断与取舍。

    养老产业两个着力点:一是加强培养、培训,既要多培养机构中的专业护理人员,也要培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如保姆、老人的亲属、社区志愿者等。毕竟中国居家养老的比例超过90%。二是加强技术装备的研发和配套。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院中,通常是1名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7-8位老人,先进的监测设备、全息网络化的技术应用,能极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养老床位的使用效率。

    需要思考:围绕社区老人,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生态链?

    5.老人+孩童的组合好吗?

     

    深度的体验与实践,跳进去,跳出来,万科现在这样推动新业务。这会,一个最年轻的万科养老服务中心入住者云峰。他的责任,是和老人全天候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乐在一起。他即时和万科全国养老合伙人工作群的互动参与和即刻改善,放下自我,全力以赴,一切回归本源,躬身实践,把手弄脏,持续检讨和改善。

    智汇坊的感觉很温情,这里的工作人员很愿意与老人沟通,拉家常,说悄悄话,闲暇时间也带着老人玩,年轻的护理人员甚至会坐地上与老人玩,真的是弯下腰去服务,有家的感觉,老人对比评价也很高。

    为什么万科会单独成立自己的汇智坊呢。我个人觉得更好的组合应该是老人+孩童的组合。老人只有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更青春更有用。我们希望建一个活动中心,是将有一定才艺的老人集合在一起,免费将一些孩子书法、音乐、棋艺等知识,另一些则有老人在一旁看着小孩,互相照料。真正的年轻的护理者/志愿者,应该是协调老小之间的关系,这样可能也会轻松很多,人手配置也会少很多。

    我也认同,老人与孩子在一起会比较好。但教育理念需要与时俱进,爸爸妈妈才放心。

    老人是不适合和孩子在一起的,老人+孩子是我们认为合理的方式,线性的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也解决年轻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放心。实际上看护孩子应该是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年龄最接近,最能理解孩子,在美国年轻的夫妇是拒绝老人带孩子的,美国有150万青年志愿者服务于孩子们的夏令营。老人的服务应选择中年人来看护,他们更能理解老年人,也有耐心服务于他们。我们很难让年轻人长期,耐心细致的看护老人。

    孩子就是孩子,老人就是老人。是两个独立的商业方向,放在一起那个都干不好。

    部分结合吧,教书法、下围棋、讲国学这些老人们乐于贡献智慧。户外夏令营一定是年轻人来做了。

     

     

     

    本文标签:

    本文出处:https://www.jjtky.com/news/202210201735.html

    本文标题:养老地产是个伪概念!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

  • 上一篇:中国养老地产行业深度解析丨养老地产 | 下一篇:中国养老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地址:北京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大厦1号楼7层
    版权所有: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802013439 京ICP备13040208号-6

    010-82896605

    智慧养老服务时间:7X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