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老年友好”嵌入社区,“原居安老”渐行渐近
  • “老年友好”嵌入社区,“原居安老”渐行渐近

    • 时间:2022-09-03
    • 作者:小通
    • 浏览量:

     
    闵行区莘松社区食堂,石友俊喜欢来此“搭伙”。本报记者邢千里摄
     
    一餐饭,吃出健康、吃得科学;一堂“手机课”,在家门口就有老师“开小灶”,迅速习得数字新技能……67岁的石友俊,在全市规模最大的社区——上海康城生活了20多年,“看着社区一点点变老,也看着它变得更适合养老”。以家为圆心,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丰富的养老服务设施资源也丰富着老石的日常生活。
     
    上海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十年间,上海户籍老龄人口占比增长逾10个百分点,做优做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从根本上回应着老人们“原居安老”的需求。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被列入上海市民心工程后,发力靶向更精准——一类指向照护支持,为老人及家属“减负”;另一类指向社会参与,为老人扫清融入数字生活的障碍。
     
    今年以来,新增养老床位项目已完成2450多张,接近目标任务的一半;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2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建成98个;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1164户。一个个更富活力的家门口站点,生动诠释了“老年友好”,也让“踏遍青山人未老”触手可及。
     
    一餐饭的“营养学”:智慧大屏精准控糖控脂
     
    不像普通人印象中的寡淡,石友俊自己的食谱有些“重口味”。特别钟意食堂现点现炸的猪排,油光锃亮,令人食指大动。
     
    少有人知,如今沪上主要服务老年人群的社区食堂,也是网红辈出。且每家都有“出圈菜单”,其中不少还是大荤,譬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食堂的油煎带鱼、静安区彭三食堂的肉包子等。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无肉不欢”的背后,是随着年龄增长、功能退化,老人需要更多味觉的刺激才能调动食欲。
     
    因此,如何平衡好老人的口味和健康,考验着社区食堂掌勺大厨的功力。彭浦新村食堂为此建立了一套涵纳90条标准的《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覆盖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加工过程等环节。
     
    这套标准体系还明确,每份菜都要“留样”,守牢食品安全这一大前提。
     
    放眼全市,科学、智能、精准,已成为社区食堂建设的“六字诀”。以往的经验正被科学分析所替代。智能助餐结算、饮食喜好及配搭等各类数据流转汇集,既确保网红菜品出新,也让更多老人的餐食需求一一得到满足。
     
    社区食堂门口的一块智慧大屏,是石友俊每次饭后打卡地。确认个人信息后,系统就能自动解析“一餐饭”的摄入量,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到脂肪,统统清晰列明。“精准控糖控脂,才能健康生活。”石友俊每每这样提醒自己。
     
    数字化包裹“养老圈”:老人也有课后辅导站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技术跑得飞快,却也让老人遭遇到恼人的“数字鸿沟”。
     
    以石友俊常去的闵行区莘松社区食堂为例,一堂堂“手机课”不定期登场,通过现场教学帮助老人共享数字便利。原木色的长条桌,摇身一变成了小班课堂;显示菜单的电子屏,也刚好能播放课程演示文稿。相较于老年大学的统一授课或远程视频,存在于老人生活动线内的、个性化的小班模式更受青睐。从“老人视角”出发,培训内容也“按需定制”。
     
    在上海,面向数百万老年人的“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就在上月初,全市首家“长者数字生活工作坊”在黄浦区亮相。不同于一般讲座授课,工作坊以线下“一对一”模式教授。就医配药、乘车、购物、点单,以应用为场景,志愿者们手把手教老人做“数字生活应用题”。考虑到部分老人容易前学后忘,工作坊还驻点服务,成为老人们的长期课后辅导站。
     
    数字化时代的养老服务,帮助老人扫清信息障碍是基础,同时也要允许他们保留生活习惯,让数字设施变得更简便、易操作。
     
    城市中,社区门口、医院、超市等老人常去的点位,多了智能叫车设施,老人只需刷脸或输入手机号码就能一键定位,迅速叫到车。
     
    数字包裹着“养老圈”,就是老年友好城市的生动注脚,让更多老人安全、便捷、体面地生活。
     
    一张床的“进阶路”:照护点单如同“养老外卖”
     
    石友俊所居住的上海康城,占地1平方公里,拥有逾万居民。旺盛的需求,推动这里开出了一间老人日间照护中心。作为全市首批认知障碍老人日间照护中心试点之一,每天往来这里的老人有些特殊,他们有时会遗忘做过的事,有时会重复同一个动作。负责人苗玉儿每天管接管送,即便是在往返路上,针对老人的认知障碍也要进行干预训练,或让老人哼一首歌,或做些简单计算题。
     
    在申城社区,家门口的微型养老机构不止日间照护这一种形态。有短期康复需求的老人,能暂住于长者照护之家,就近就便享受专业照护。
     
    在普陀区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老人何时需要服务,统统由数据决策,照护变得更高效。“我们不鼓励‘压床’,绩效评估指标是老人周转率,并非入住率,要尽可能服务更多老人。”市政协委员、爱照护CEO丁勇认为,这是长者照护之家理念之新。
     
    这张“床”还能“搬”入家庭,一旦老人经照护恢复健康,相关数据同步引入老人的“家庭照护床位”。这就像“养老外卖”——老人即便在家,也能在需要时点单,执业护士会上门随访、评估,并开展后续跟进服务。

    本文标签:

    本文出处:https://www.jjtky.com/news/20220903816.html

    本文标题:“老年友好”嵌入社区,“原居安老”渐行渐近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

  • 上一篇: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 | 下一篇:新疆焉耆县七个星镇关爱空巢老,世界将变成美好
  • 
    客服QQ: 点击这里
    地址:北京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大厦1号楼7层 智慧养老客服QQ:1259361473
    版权所有: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802013439 Powered by EyouCms 京ICP备13040208号-6

    010-82896605

    智慧养老服务时间:7X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