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40、50、60年代出生的老人,居家养老无疑是最佳选择。同时国家推出的各种高瞻远瞩的利老政策,不仅利于当前已退休的老人及老人所在家庭,更是让未来即将成为老人的70、80、90年代的壮年和青年人看到了养老的希望。
社区食堂,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还有一些省市推出的1公里一个社区助老服务站,1公里之内一个社区医疗服务站,这些地方性利老政策的推出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山西太原窗帘行动
上海智能社区食堂
居家养老模式之所以受到老人的喜爱,晓松总结了两点:
生活习惯:衣、食、住、行
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子,就算是一双袜子都有自己的储存及放置习惯;就算闭眼进到厨房也知道食物和碗筷的位置;好的起居环境对身心健康最为有利;自家周边哪里在修缮,哪里有个井盖丢失需要注意,去何地该选择何种出行方式,自己都熟记于心,所有这些数十年的生活习惯老人很难改变。
情感寄托:睹物思人、角落回忆、左右邻居、周边轶事
家里的每一张照片,孩子们幼时的挚爱物品,孙辈们喜欢的玩具每一样都代表家的幸福及快乐;除此,很多老人就算独居也会选择居家养老模式,因为这里有老伴的气息,这不是迷信而是老人一种刻骨铭心的的回忆;每天看到周围熟悉的人,大家聊聊天玩玩牌其乐融融;自己在周边转转,看着熟悉的环境,老人就会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写到这里,身为20世纪70年代的自己很羡慕现在的老人。
2018年—2022年是首个老龄高峰期,65岁及以上由50年代的首个婴儿潮出生人口组成,2022年老龄人口占比达15%,为2.1亿;2027年—2038年是第二个老龄增长高峰期,由60年代的婴儿潮出生人口和70年代初期出生人口组成,2038年老龄人口占比达27%。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顶峰,主要为70中后期、80后,老龄人口占比达34%。
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前提——人,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如果老人能自理居家毫无问题,但是行动不便、半失能或失能的情况下该如何解决?1:1配备养老护理员到时绝对是最奢侈的养老生活方式。再好的社区服务没有人也无法支撑,所以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必会退出养老舞台,大型养老社区和养老机构会逐渐代替居家养老的主体养老地位。
以下非广告只是借此阐述个人观点:
泰康,恒大养生谷等投资大型养老社区的投资人虽然是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但绝不是盲目投资者,谁都不会无缘无故投上千亿到一个无底洞行业。当然目前这些养老社区的价格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得起的。静待并准备24年(自己准备70岁开始入住养老社区或养老机构)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自己2005年开始在淘宝购物,那时自己身边的人都劝自己要小心,但是后来很多当初劝自己的人现在网购支出比自己多得多。一个能发展壮大并长久存在的行业必是能满足未来民生需求的行业。
国家推出的民生政策既要考虑近期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但更会着眼未来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及民生所需。而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不能仅看到眼前及未来几年的短期变化,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关注未来5年以后的变化,设想未来10年以后的变化,并思考自己该如何应对。
按照我在每一个与养老话题相关的回答和文章里面的习惯,向大家推送——养老三重器
第一,个人身心健康
第二,维系亲情友情
第三,积累养老资金
最后希望在晚年养老的道路上与大家不期而遇。
本文出处:https://www.jjtky.com/news/202210091305.html
本文标题:如果我们老了,该选择居家养老还是入住养老社区或养老机构?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