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社保能否解决痛点
然而,智能水表的安装比例较低。社区内的老人们对这套智能装置的知晓率较低,不少老人表示没听说过“智能水表”。另外,并非每一位老人都愿意安装,实际上,智能水表12小时以后才报警,似乎为时已晚,会不会有些“鸡肋”——这是家属和网友的共同疑问。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直被当作社区智慧养老的“样板间”。然而附近居住的老人大都表示,听说过服务中心,但并不清楚有哪些内容。为老服务中心的推广并不充分。
走进服务中心,只见大厅陈列了各种智能设备,如一步关闭所有电器的声控智能开关、自由调节高度和体位的智能理疗床、便于老人起身的升降式坐便器等。服务中心的社工坦言,这些智能设备主要应用于内部场景,没有大范围推广应用,“公司主要业务还是为老人提供日托护理。
缺失服务的“智能”并无意义
智慧养老的关键不在于设备,而在于背后有没有‘平台服务’。”上海社会科学院长期调研养老问题的研究员张结海说。如今,个人并不难买到智能设备。今年65岁的谷女士手机用得很溜,她表示,自己就可购买智能设备,但让她纠结的是,一旦有事,子女都在国外,“设备背后谁来管?”具体说,一旦智能设备发出警报,有没有平台方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由谁立即上门查看、迅速反应,与110、120对接跟踪?
他认为,“智慧养老”的表达其实并不准确,大家容易遗忘最关键的两个字,它应该叫“智慧养老服务”,人的“服务”才是第一位。既不能忽视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又要考量“经济成本”。智慧养老如果一味追求看上去的“高大上”,仅仅“脸上贴金”,最终将流于形式。
比技术更难的是服务的智慧
上海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研究员张结海认为,个人去市场上购买智能语音开关、智能监控摄像头,只能说明中国的养老需求开始“智能化”,它和成体系的“智慧养老服务”还是两个概念。未来,养老主要方式依然是居家养老。那么,科技如何融入居家养老?比如为老送餐服务,有没有一个平台App,可挖掘周边社会资源,把周围现成的机构食堂利用起来?那样,老人能像年轻人点外卖那样轻松进行选择。即便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志愿者、社工也可定期提供服务。
第一,人力短缺问题。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运用,为基层社工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二,专业不足问题。辅助机器设备可弥补既有人员的能力不足。
第三,信息集成问题。通过大数据搜集运用,健全信息预警机制,可把公共服务资源更加有效地配送到老年人群体中。
本文出处:https://www.jjtky.com/news/202209291185.html
本文标题:“智慧养老”,比技术更难的问题是什么?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